弄潮儿:中国电话从固定到移动时代,只用了大约10年
Author
掌上昆山
生成
海报
掌上昆山

“掌上昆山”是昆山市同城生活服务平台,也是“苏州自媒体扶持计划”的首批自媒体平台。宗旨:“传递昆山精彩,服务鹿城民生”。

关注
弄潮儿:中国电话从固定到移动时代,只用了大约10年
掌上昆山 09-27

导语:上世纪90年代,中国只用了大约10年时间,完成了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时代的变革。

1000.jpg

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本图片栏目推出“人人都是弄潮儿”系列图片,讲述经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,抚今追昔,一张张生动影像见证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和思维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。

摄影:张新民

1991年,深圳蛇口最大的百货商店轻工总汇转角处,一张桌子,两部电话,七个人等着通话,生意好的一塌糊涂。

自美国人亚历山大·贝尔于1876年发明电话后,美国固定电话普及率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达到90%以上。1900年,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,但直到1978年,中国大陆电话用户只有192.5万,电话普及率仅为0.38%,不及世界水平的1/10。到1990年,全国电话普及率也只有1.11%。

90年代初,普通人想装部电话是很奢侈的事情,那时在北京装一部电话要5400元,还得托关系、走后门,没关系的交了钱,要排队等一年左右时间才能装上。

深圳蛇口198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微波站,稍后又有了自己的通讯公司,但私人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,依然是极少人的荣耀。1990年前后,BP机出现了,动辄四五千元的价格成为许多有钱人的标配,BP机有很多别称,寻呼机、抠机,总之都是它了,一黑块,带着链子,别在腰上,一条窄窄的屏,哔哔哔哔一串小叫,告诉你是谁在“抠”你,然后你赶紧满大街找电话摊,复机。那时候,“有事抠我”风靡一时,因为它,街头电话摊,便悄悄地冒了出来。

一根电话线,养活一家人,在1990年代初,不是传说,许多人把开公用电话厅当成职业。谁去打电话,都要按通话时间计算话费,尤其是长途电话,每一分钟跳动的话费,都会让打电话者心头一紧。

罗湖口岸,最早有了投币电话,但还是要等前面的人说完了,才轮到你。

想煲粥,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公家单位的办公室,不过,长途电话一般都是加了密的,只有个别领导办公室才有这个权限。

1994年,在珠三角一个小镇上,卖咸鱼的大婶也用上了大哥大。

90年代初,“大哥大”跟着港澳录像带登陆中国内地了。1斤多重的黑砖头,可以砸核桃,黑市价3万,还很难买。一时间,梳大背头、抹发胶、手持大哥大,身边跟着马仔,香港警匪片中的黑老大标配,成了大陆牛人追逐的时髦。谈个事吃个饭啥的,首先把专用皮包里的大哥大掏出来,往桌上一顿,霸气不请自来,通话倒在其次,关键是自我感觉,那不是一般的好。

但很快,更轻便的手机出现了,大哥大随即褪去了光环。90年代末,手机开始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,1990年中国仅有手机用户1.8万户,到了1999年则达到4329.6万户,到了2017年,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6.1亿户,居世界第一,其中移动电话总数14.2亿户,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.94亿户,比上年减少1286万户。

中国只用了大约10年时间,完成了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时代的变革,而美国这一过程花费了100多年。有人总结道:手机干掉了座机,干掉了大哥大,干掉了电视机,干掉了手表,干掉了手电筒,干掉了镜子,干掉了钱包,干掉了照相机、游戏机 .......还干掉了眼睛、颈椎、以及亲情!

作者简介:张新民,1952年生于四川德阳,1988年移居深圳。1990年起任《蛇口消息报》摄影记者,编辑,视觉总监。2007年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委员会主任。曾获1992年度《人民摄影报》杯全国新闻摄影比赛大奖、第7届尼康摄影比赛特等奖、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牌奖、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、广东省鲁迅文学奖、深圳市大鹏文艺奖。

·END·

qrcode_for_gh_11d69896fc25_344.jpg

“掌上昆山”

昆山市同城生活服务平台

宗旨:传递昆山精彩,服务鹿城民生!

欢迎有奖报料,欢迎免费入驻!

加微信:415944882,与掌上君互动!


本文由昆山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,昆山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昆山头条立场,未经作者许可,不得转载。
阅读 82
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
赞赏
0人赞赏
掌上昆山
1
3
5
10
20
50
100
其他金额
金额(元)
赏TA
申请头条作者号

便民信息

更多

推荐阅读

热门评论
随便说点什么
发表评论
爆料